20世紀60年代,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登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1967年,東芝發明世界上第一臺郵政分揀機,首次實現了由機器分揀郵件的能力,由此,東芝被稱為“AI技術發展的先驅”,如今,東芝AI已積累了50多年的歷史。
據悉,第一臺郵政分揀機采用當時先進的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不僅可以清晰的讀取手寫的郵政編碼,針對一些筆畫不全或者字跡模糊的手寫信件,該機器也能清晰準確的識別,以每秒分揀6份郵件的速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何為AI?人工智能就是能對話的機器人嗎?
在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經常以“與人交談、回答問題和接受指令的機器人”的形象出現,讓人產生“人工智能=對話系統”的固有印象。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呢
東京大學的松尾富準教授稱“人工制造的具備或者能夠催生類似人類智能的技術”;京都大學的西田豐明教授稱其為“具有思想或者智慧的機器”。而美國心理學會的定義,所謂人工智能是指“主體具備指學習能力,同時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新場景的時候可自主選擇調用所需知識的能力。”
綜上所述,不論是電影情節中與人對話的機器人,通過對文字、聲音和圖像進行識別,并根據不同情景做出處理的技術,還是東芝50年前發明的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能夠自動識別郵件中手寫文字3或者是5,再根據郵政編碼進行分類的功能,都是今天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技術。
從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發展歷時60余年經歷三次發展浪潮,第一次始于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第二次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現在則進入第三次發展浪潮。其中,通過大數據讓機器掌握規則的機器學習、以及讓機器通過數據自主學習實現深度學習的兩大技術,推動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巨大進步。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次浪潮起伏之間,被人們稱之為“AI的冬天”,對行業來說是冬天,但對于東芝而言,卻是堅持科技創新,砥礪前行的階段,1987年,東芝推出第一批實現假名漢字轉換的輸入法的文字處理器;1998年,配備語音識別的汽車導航系統面市……憑借這份堅持,東芝已經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語音合成、翻譯、對話、語意理解等諸多如人工智能科技領域取得穩步發展。
東芝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歷程
繼續發力人工智能 推動社會不斷進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生活變得逐漸便利的同時,我們的社會環境同時存在一系列問題面臨一些挑戰,如“溫室效應”、“信息爆炸”、“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及區域發展不平衡”、“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交通環境惡化”等等,東芝以“為了人類與地球的明天”為宗旨,希望通過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做著不懈的努力和貢獻。
鑒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優勢,東芝在生產NAND型閃存的日本四日市工廠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未來還將綜合東芝在發電設備及控制裝置領域的技術經驗,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東芝還將開發并提供采用人工智能的產品,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東芝已開發生產出具備先進圖像識別能力的處理器“Visconti?”,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快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效率,東芝還開發了集合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語言處理技術的AI“RECAIUS?”,為用戶提供語音同聲傳譯服務。
未來,東芝將繼續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語音合成、翻譯、對話、意圖判別等領域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同時融合在社會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領域所累積的經驗、技術、數據,為客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標注的日期為日文原文發布日期
*注:RECAIUS是東芝數字解決方案株式會社在日本的商標以及注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