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以“GAFA1”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服務,如:互聯網搜索、在社交媒體上交流互動、照片&視頻上傳到云平臺等。到如今,這些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僅僅依靠服務器與網絡空間的活動并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畢竟,網絡上的世界只是現實生活的模擬而已。只有將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聯系在一起,這些大數據才能真正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1GAFA:即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com(亞馬遜網站)四家公司的統稱。
這,也正是東芝的目標——利用網絡和物理(現實世界)融合的技術以解決社會難題。那么,東芝的技術優勢在哪里,東芝又想要創造出一個怎樣的世界呢?下面就由東芝集團CTO——齊藤史郎專務為我們一一講解吧。
-我們知道,東芝在18年下半年提出的未來五年發展計劃中提到,“東芝將致力成為在網絡、物理、系統、技術方面首屈一指的企業”。那么,東芝是否會著重開發實現 “網絡”和“物理”融合的技術呢?
東芝 執行董事專務 齊藤史郎(以下簡稱齊藤)1990年以后,以互聯網、半導體技術為核心的IT革命主宰著世界發展的潮流。只要使用的商業模式能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企業就能創造出新的價值。以前,連同微軟公司在內的五大商業巨頭曾經被簡稱為“GAFMA”,最近則是變成了剛才上文提到的“GAFA”,即以收集個人數據、提供價值在數字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四家公司。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很難說引領當前工業革命的革新技術已經出現。事實上,就通過技術來創造真正的價值而言,我們仍處于一個較為困難的時期。
但迄今為止,AI、深度學習等領域的技術還是得到了顯著發展。我們認為,這種“網絡技術”與生物、機器人、感應等現實世界已有技術之間的有機融合,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關鍵。
株式會社東芝 執行董事專務 齊藤史郎
-“網絡空間”技術與“物理(現實世界)”技術之間將如何關聯?
齊藤:請先將“網絡”(cyber)這個詞,想象成人類的大腦。那么,“物理”則可以理解實際存在的產品、系統和服務,它們包括各種各樣的零件和材料。
首先,我們可以運用傳感技術和網絡技術匯集從產品運轉、系統以及服務等處得來的信息。然后,我們會在網絡空間使用AI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解析,并以方案優化、預測、計劃等方式反饋到現實世界,從而為現實世界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價值。如此一來,通過長久的循環往復,我們便能創造出新的技術、產品和服務。
我們把這種循環叫做“網絡物理系統(CPS)”,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CPS企業也是東芝期待建立的企業形象。實際上,CPS這個詞并不新鮮,在2012年我在擔任東芝研究開發中心所長的時候,它就已經代表了我們的研發方向。它是當時研究開發部門的愿望,甚至可以說,它是(東芝的)事業的具象化。
-在融合了“網絡”和“物理”技術的世界,東芝的優勢為何?
齊藤:正如之前所說,我認為只有融合網絡技術和物理技術,并加以循環,才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也就是說,只有當企業在網絡空間通過強大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有效利用所收集到的數據,才能更好地完成這種技術循環。
一直以來,在能源領域(如發電站等)與社會基礎設施領域(如樓宇系統、鐵路等)內,東芝憑借長期積累的精湛技術為用戶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產品和服務。東芝在這些領域取得的成就與信任,來自于多年商業經驗的積累,絕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尤其是在物理領域內,東芝收獲了豐厚的知識積淀,我們稱其為“域名資產”,這些與東芝在AI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密不可分。
這正是以技術為依托的精工制造型企業才具有的優勢。也正是因為這些優勢,今后的東芝將擁有充分的潛力來主導這個“網絡”技術和“物理”技術融合的未來世界,并將一如既往地引領世界的科技發展潮流。
指日可待!?融合網絡和物理這兩者的產品·服務是什么?
-實際上,實現網絡技術和物理技術的融合的產品、服務,究竟是怎樣的呢?
齊藤:東芝已經在相關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中之一便是“虛擬動力裝置”。這是一種使用IoT技術將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蓄電池等分散的電力結合起來,如同一個發電站一樣運轉的裝置。通過針對性措施,如在省電、負瓦特交易等方面靈活應用IoT和通過AI技術進行分析與電力需求預測,控制各分散電源、消費者端的設備,與用戶共同建立相應機制,提供最佳的電力配給。
此外,東芝還自主設計了用于鐵路領域的混合動力機車,該機車搭載的是使用電池和永磁鐵的高效發動機。該設計具有優越的環保性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可以通過采集分析網絡應用數據,從而在制定最佳維護方案及優化運行計劃方面做貢獻。
另外,東芝還著力推進機器人領域的技術融合。具體來說,我們利用東芝擁有的感應、控制技術,研發出了可實現物流自動化的機器人,同時也在研發通過收集分析運行數據從而高效控制多個機器人的技術。
-在東芝自主設計的產品群之中,具體哪些領域內的技術是重點關注對象呢?
齊藤:我們在能源、社會基礎設施、半導體存儲等領域自主設計了多種類型的零件和系統,充電電池“SCiB?”是今后我們重點發力的產品領域之一。
該電池的負極材料使用了金屬氧化物——鈦酸鋰。因此,除了能快速充放電之外,該電池還具備安全性能高、使用壽命長的特點。自2011年進行批量生產以來,迄今為止,沒有發生一起事故。在使用壽命方面,即使進行2萬次充放電2,這種電池仍能維持70%或以上的電力容量,可應用于車載裝置、工業等領域。
2試驗條件:環境溫度25℃、充放電電流 3C(60A)/3C(60A)。
東芝正致力于實現該電池的高容量化、高輸出化。在高容量化方面,東芝注意到了鈮鈦合金氧化物這種新型材料,使用該材料可將目前SCiB?的電池容量提高1.5倍。此外,電池內部有分離器,通過改變此結構,可同時提高輸出和容量。預計今后,共享電動汽車的使用會繼續普及,因此對于可快速充放電電池的需求也會增加。
此外,東芝還將繼續關注半導體領域。半導體主要用于電力電子領域中的汽車、工業設備、發電系統等,東芝正在研發可耐受數千伏電壓的元器件。同時,我們也在推進新一代半導體器件的研發工作:使用SiC(碳化硅)、GaN(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實現設備的小型化、高效化。車載應用方面,東芝立足于自動駕駛的社會需求,正在研發高精度的圖像識別處理器、可測量距離的傳感器。
當今移動領域的關鍵詞是“CASE3”,普及電動汽車也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當考慮“如何順應電動汽車這個大趨勢”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東芝擁有的電池、車載半導體等技術是重要的敲門磚。汽車廠商、電機廠商在這方面所表現出的巨大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們的結論。
3CASE:結合Connectivity(連通性)、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ed(共享)以及Electric(電動化)的首字母而成的新造詞。
-你們會沿著什么方向,推進AI技術的研發工作呢?
齊藤:對于AI技術,我們將從解決現場的本質性課題的角度,進行技術研發。東芝在很久以前(20世紀60年代)便研發出了可自動讀取郵政編碼的分揀機,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技術經驗。那么,有人可能會問:在遍及數據的現場、或者有人員介入的現場,東芝到底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有效解決方案呢?
我們的回答是:例如,可分析橋梁老化情況的技術、可高精度預測電力需求的技術,還有可實現語音識別與語音合成為基礎的對講系統,諸如此類。我們在充分發揮過往累積的有關現場的智慧的同時,也在積極地與研究伙伴們親密合作,全力推動AI技術的研發工作。我們目前的研發方向,主要為“人工智能的AI”(對于已知的正確研發方向,以更高效率達成目標)與“自我學習的AI”(無需事先教導)。
――在網絡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新時代,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所追求的,是研發出有著更高準確度的AI技術。這樣才能有效地搜集、分析從設備與系統中得來的信息。此外,我們還將努力攻關,不斷加快研發速度,提高AI技術水平。因此,東芝有必要調整以往的發展思路,如研發投資、開拓新領域等。在下次刊登的《下篇》中,大家將看到東芝所面臨的技術研發的“思維革命”。